发布时间:2023-05-23浏览次数:250
2023年7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总台央视记者:19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举行吹风会表示,他同中方进行了非常融洽且富有成效的会谈。未来几周美中将密切合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重要谈判做准备。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气候变化是全球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贡献了本世纪以来全球25%的新增绿化面积,率先在全球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引领者。中国积极推动全面平衡有效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同时我们还尽己所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携手各国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我想问一下有关日本福岛核“处理水”经稀释后排海的问题,因福岛核“处理水”排海问题,中国强化限制日本食品进口,日本政府表示“日本食品的安全性有科学保障”,并计划向中方呼吁要求尽快取消进口限制,中国外交部对此有何回应?
毛宁: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必须对人民健康和海洋环境负责。中方反对日方排海计划有理有据,采取有关措施有理有据。
中方敦促日方认真倾听国际社会呼声,停止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以真诚态度同周边邻国进行充分协商,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严格国际监督。
《北京日报》记者:近期,日本政府利用北约峰会、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东加勒比渔业部长会议等场合,为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辩解,并释放不会推迟今夏启动排海的信号。同时,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福岛县、宫城县渔业协会纷纷表示,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态度没有改变。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日本政府近期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开展全球公关,试图用专项基金堵住反对排海的日本民众之口,试图把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当作“通行证”,摆出排海势在必行的架势。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安全性饱受国际质疑。无论日方如何文过饰非,也无法“漂白”排海计划。周边邻国此起彼伏的抗议和日本国内各界的质疑之声都是明证。日本媒体16日民调显示,超过80%的日本民众认为日本政府关于核污染水排海的解释不充分。不断有日本学者、环保人士发声,认为2011年福岛核事故已造成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如今又人为排海增加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是不能容忍的。日本政府核污染水排海决策完全没有反映民众特别是渔业、农业从业者的关切,大概率要违背此前作出的没有获得相关方理解就不会启动排海的承诺了。
我想强调的是,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也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中方敦促日方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合理关切,停止强推排海计划,以真诚态度同周边邻国充分沟通,切实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国际监督。
俄新社记者:此前,俄罗斯决定不再继续参与黑海粮食协议。昨天,俄方又宣布,自7月20日起,所有驶往黑海乌克兰港口的船只都将被视为潜在的军用货物运输船。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我们希望有关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关于乌克兰危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将继续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外交部网站) 【编辑:李岩】
中新网合肥7月20日电 (记者 吴兰)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近日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位教授获奖。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截至目前,该校已有15位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新华教授荣获“数学物理学”奖项;曾杰教授荣获“化学新材料”奖项;刘诚教授荣获“能源环境”奖项;石发展教授、张强教授荣获“前沿交叉”奖项。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携手杨振宁、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作为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彭新华教授一直致力于自旋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算法、量子模拟,量子控制,量子精密测量等重要课题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对推动学科领域发展有实质性贡献的研究成果。
曾杰教授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的研究,开辟出“无机催化-生物催化杂合”系统,实现以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脂肪酸,提出动态限域稳定的“纳米岛”型催化剂设计思路。
刘诚教授致力于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污染/温室气体国产超光谱立体遥感技术,在卫星载荷关键部件遭国际禁运的不利条件下,实现首个国产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观测精度达到欧美同类最先进卫星的同等水平。
石发展教授长期聚焦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发展微纳尺度磁共振谱学和成像方法技术,推进其在物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张强教授长期从事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实验研究,实现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创下并持续刷新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解决了量子通信中的现实安全性和长距离传输难题,为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奠定技术基础等。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