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4浏览次数:672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7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7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展望未来,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关键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项原则。在此基础上,中方愿同美方探讨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将造福世界。希望你和美国有识之士继续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确轨道发挥建设性作用。
基辛格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选择在我首次访华会见中方领导人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见我。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王毅参加会见。(完)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90后”归侨故乡“石”趣:匠心是最好的传承
鱼群游弋,簇拥在如花似琼的珊瑚丛中。这幕描绘海底秘境的雕刻作品让石头重新焕发了生机。黄蓝搭配的色泽渲染出斑斓多姿的珊瑚,石块的条纹也恰到好处地成了鱼儿身上的纹路。
这座名为《畅游》的石雕作品出自“90后”归侨、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之手,在近日结束的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揽获银奖。
图为胡植柱作品《畅游》。受访者供图
胡植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不断精进技艺,当一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语者”,以刀代笔,让石头“说话”。
胡植柱出生于侨乡玉壶县,从小对石雕情有独钟。他说,早在1905年,玉壶第一位华侨胡国恒带着石雕一路贩卖,远走欧洲,这门传统手艺也随之扬名海外。“2005年,我跟随父母去到意大利,从事服装行业。异乡的生活总觉得找不到归属感,到2012年,我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回国拜师学习石雕技艺,追寻热情之所在。”
“回国后,从温州出发,前去拜师学艺的那个早晨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胡植柱回忆称,“担心错过班车,我早早去到车站等待。三个小时的车程,我欣喜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家乡的事物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温州石雕是江浙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古老的雕刻技艺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雕刻者以叶蜡石为材料,因材施艺,因色取巧。胡植柱介绍说,深思熟虑后的一笔一刀都在为石头做“减法”,对颜色的把控也极其讲究,每一件成品都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沉淀。他说,这对新手时期的自己无疑是一种挑战。
图为胡植柱作品《红船精神》。受访者供图
“入门的基本功需要将形状各异的石头雕刻成光滑的鸡蛋形状,即需要摸索技巧,又需要力量的加持。结束练习后,拿筷子的手都忍不住发抖。”谈起三年的学徒时光,胡植柱滔滔不绝,“日复一日地开坯、雕琢、封蜡、润色虽显枯燥,但一凿一刻都是心血和热爱,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
啼叫的鸟儿、绽放的花朵、云雾缭绕的山、嘉兴南湖的红船……胡植柱娴熟地运用圆雕、镂雕等技艺,决心将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他开设了“石语者”工作室,思考如何将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融合,让石雕也能成为带得走的乡愁;在“小胡说事儿”栏目,胡植柱化身讲师,向海外华裔青少年讲述非遗之美,“我希望以石雕为桥梁,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拉近海外游子与家乡的距离。”
近年来,玉壶县大力发展以慢为经营特色的新经济,也积极鼓励和推动玉壶籍华侨华人回乡创业。年轻人带来的创意和异域风情让玉壶慢城更加国际化。胡植柱表示,“乡村建设需要年轻血液注入活力。我们相聚于此,发挥所长,为擦亮侨乡文化名片贡献自己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