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604
中新社柏林7月20日电 题:探访德国柏林少林寺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挥拳、抬腿、舞棍......近日在德国柏林少林寺,卡特琳·施瓦伊格(Katrin Schwaiger)一招一式做得有模有样。在德国出生、奥地利长大的她,如今每两周需要穿梭于柏林和慕尼黑之间。只要在柏林,她每天都会到少林寺报到。
“我在少林寺已经学习一年多了。”她告诉中新社记者,包括气功、太极、功夫等在内,柏林少林寺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门类她都在学习。在柏林少林寺不仅锻炼身体,还让她领悟到生活的哲学与智慧,“感觉非常棒。”
图为7月13日,卡特琳·施瓦伊格在柏林少林寺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德国柏林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中国嵩山少林寺在海外的第一座分寺,如今坐落于柏林联邦大道215号。与印象中的少林寺古刹不同,柏林少林寺由一家舞蹈学校改建而来。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含两层楼舍,每层各有一间练功房,练功房中有红灯笼、佛像、字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装饰。
探访当日,柏林少林寺对外张贴课程表上的一句话映入记者眼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被翻译成德语,让过往人群在了解课程设置的同时,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智慧。
其实柏林少林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展现中国精神文化、战胜困难的历史。柏林少林寺方丈释永传介绍,成立之初,少林寺由德方投资,后因经营理念差异,德方于2005年突然撤资,使得学员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练功之地。少林寺师傅以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寺舍改址重塑。“虽然理念不同,但还是很感谢德方的付出,让中国少林文化在德国落地生花,惠泽众生。”
释永传表示,少林文化属于世界。柏林少林寺成立的初衷不只是简单推广少林功夫,而是通过少林功夫推广中国文化。少林文化讲究禅武合一,修身养性。很多人通过中国功夫,了解中医、中国文化,并在其影响下到中国留学。
德国小伙无名便是其中之一。该小伙的中文名“无名”出自释永传建议,是取道教文化而来。因对中国和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于2015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正式开启了中医学习之路。
如今,说着一口地道河南话的他,经常在中国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感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要拍一些高质量的中英双语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介绍中医和其背后的中国哲学,让外国人了解中医魅力。
自成立以来,如今已有数千名学员在柏林少林寺学习过,有小孩,也有老人,不仅来自柏林,也来自德国其他城市甚至周边国家。不同年龄、国籍、种族、肤色的学员,都能从柏林少林寺获得相同的中国文化体验。
图为7月13日,学员在少林寺师傅指导下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保加利亚人尼古拉·马泰夫(Nikolay Matev)在柏林生活了20余年,后来回到保加利亚。如今每次到柏林,他都会来少林寺学习气功等课程。他告诉记者,柏林少林寺可以让他获得内在的力量与宁静,这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尤其重要。
为加深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柏林少林寺会定期为学员提供实地到访中国的机会。今年10月,释永传将组织学员到嵩山少林寺修炼,然后到北京、西安等地领略中国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了解中国历史人文故事。
因工作原因,施瓦伊格计划明年前往中国。她表示,中国文化是如此美丽,她也非常喜爱中国饮食。希望届时能够在中国多待一些时间,丰富不同体验。(完)
中新网呼伦贝尔7月20日电 题:内蒙古林区理发师与植物人母亲的3000多个日夜
每隔一个半小时翻一次身,每隔3小时用鼻饲管注射一次流食,每隔4小时换一次尿垫,每隔8小时喂一次药……这是王善春10年来照顾84岁植物人母亲的“每日必修课”。
每天夜里睡眠不足6小时,早晨要如约去店里开门,今年49岁的王善春是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根河市的一名理发师,进入夏季,他每天的“课程”要加课时:“平均每天为母亲清洗5次身子,带她出门晒一次太阳。”
图为王善春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植物人母亲。 王伟 摄
10年来,王善春倾注全身心的爱,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植物人母亲,每天重复着按摩、翻身、喂饭、喂水等一整套护理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在王善春的记忆里,母亲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干家务、养育子女,点着煤油灯给孩子们讲故事……
图为王善春打算将母亲抱到客厅晒太阳。 王伟 摄
“虽然很普通,但她在我心里一直很伟大。”正是由于从小心疼母亲,王善春5岁起就帮着母亲照顾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
“那时母亲就有头晕的毛病,每次发病她就会说‘妈妈躺一会儿就好了’。”王善春回忆,生活在林区,家庭并不富裕,勤俭持家的母亲不愿多花钱治病,一拖就是十几年。
“50岁时母亲被诊断为脑梗塞,医生告诉我们,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2008年,王善春的父亲去世,母亲伤心过度导致脑梗复发病情加重,治疗几年都不见好转。
2014年,王善春的母亲由于大面积脑梗导致无法进食,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被确定为植物人状态。“我要求大夫给母亲下了胃管,把母亲接回家。”
王善春心中一直坚定,不管未来多么艰难,都不会放弃对母亲的照顾。
图为王善春陪伴卧病在床的植物人母亲。 王伟 摄
然而,照顾植物人病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怕的是母亲犯病时浑身冒汗,喊个不停,我就用来回翻身减轻母亲的痛苦,几分钟翻一次身,直到她睡着。”
王善春说,不管怎么样,都一点点挺过来了。“结婚前,我就一边为顾客理发一边照顾母亲,有时理到一半,就要去屋里给母亲喂水、翻身。时间久了,店里的客人居然习惯了。”
图为王善春在理发店内为顾客理发。 王伟 摄
“结婚后,妻子和我两班倒,在哈尔滨工作的弟弟也会趁休假回来照顾母亲。”令王善春欣慰的是,通过他们耐心地照料和护理,母亲的病情有所缓解,“从一小时翻几次身,现在一晚翻几次身,病情比较稳定,也有了表情。”
如今,王善春仍习惯陪伴在母亲床边入睡。“记得有一次深夜我给母亲翻身翻累了,便趴在床边睡着了,天亮我睁眼时母亲已经醒来,她对着我露出了笑容,看着妈妈的笑,仿佛又回到儿时与她相伴的日子。”
图为王善春在家中为母亲清洗、晾晒衣物。 王伟 摄
现在,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王善春理发店的生意也不错,很多客人慕名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他理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王善春咯咯笑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