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8浏览次数:30
中新网上海7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20日对记者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技术的不断融合,药物开发将会更加快速、高效、低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进药物靶标发现、合理药物设计、药物再利用等研究领域的持续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需要当前领域内领军人物的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多交叉学科背景的青年才俊成长起来,以推动此领域不断发展。当下,在人工智能深入推进并与药物研发融合的浪潮中,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而国内外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交叉融合书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为华东师范大学提供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当日透露,《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新书在上海发布,同期,“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前沿学术论坛举行。在论坛上,业内专家学者等共同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交叉研究前沿进展、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并开展热烈研讨。
广州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李亦学介绍了相关生物医学大数据操作系统推动科学研究系统化、个性化的优势和实际应用等研究成果。他指出,保障中国生物数据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利用、实现多层次生物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加速AI制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基石。
《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新书的主编是华东师范大学药学院(筹)院长、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主任李洪林教授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研究员。李洪林教授介绍,该书的著作初衷主要为领域内提供系统的专著,召集海内外从事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交叉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共计24人联手著作。该书于2019年8月酝酿编著,2021年6月开始著作,2023年6月底正式出版发行。
据介绍,新书以药物研发历程为脉络,从人工智能算法基础、数据基础与表征到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三个不同维度,深入探讨、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每个关键阶段最前沿的应用实例与先进技术,展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该书面向的受众包括:有兴趣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学习初学者、进阶者及工程师,同时包括生物和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发人员。
在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的与会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算法前沿、药学知识图谱、药物设计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完)
中新社柏林7月20日电 题:探访德国柏林少林寺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挥拳、抬腿、舞棍......近日在德国柏林少林寺,卡特琳·施瓦伊格(Katrin Schwaiger)一招一式做得有模有样。在德国出生、奥地利长大的她,如今每两周需要穿梭于柏林和慕尼黑之间。只要在柏林,她每天都会到少林寺报到。
“我在少林寺已经学习一年多了。”她告诉中新社记者,包括气功、太极、功夫等在内,柏林少林寺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门类她都在学习。在柏林少林寺不仅锻炼身体,还让她领悟到生活的哲学与智慧,“感觉非常棒。”
图为7月13日,卡特琳·施瓦伊格在柏林少林寺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德国柏林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中国嵩山少林寺在海外的第一座分寺,如今坐落于柏林联邦大道215号。与印象中的少林寺古刹不同,柏林少林寺由一家舞蹈学校改建而来。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含两层楼舍,每层各有一间练功房,练功房中有红灯笼、佛像、字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装饰。
探访当日,柏林少林寺对外张贴课程表上的一句话映入记者眼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被翻译成德语,让过往人群在了解课程设置的同时,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智慧。
其实柏林少林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展现中国精神文化、战胜困难的历史。柏林少林寺方丈释永传介绍,成立之初,少林寺由德方投资,后因经营理念差异,德方于2005年突然撤资,使得学员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练功之地。少林寺师傅以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寺舍改址重塑。“虽然理念不同,但还是很感谢德方的付出,让中国少林文化在德国落地生花,惠泽众生。”
释永传表示,少林文化属于世界。柏林少林寺成立的初衷不只是简单推广少林功夫,而是通过少林功夫推广中国文化。少林文化讲究禅武合一,修身养性。很多人通过中国功夫,了解中医、中国文化,并在其影响下到中国留学。
德国小伙无名便是其中之一。该小伙的中文名“无名”出自释永传建议,是取道教文化而来。因对中国和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于2015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正式开启了中医学习之路。
如今,说着一口地道河南话的他,经常在中国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感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要拍一些高质量的中英双语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介绍中医和其背后的中国哲学,让外国人了解中医魅力。
自成立以来,如今已有数千名学员在柏林少林寺学习过,有小孩,也有老人,不仅来自柏林,也来自德国其他城市甚至周边国家。不同年龄、国籍、种族、肤色的学员,都能从柏林少林寺获得相同的中国文化体验。
图为7月13日,学员在少林寺师傅指导下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保加利亚人尼古拉·马泰夫(Nikolay Matev)在柏林生活了20余年,后来回到保加利亚。如今每次到柏林,他都会来少林寺学习气功等课程。他告诉记者,柏林少林寺可以让他获得内在的力量与宁静,这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尤其重要。
为加深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柏林少林寺会定期为学员提供实地到访中国的机会。今年10月,释永传将组织学员到嵩山少林寺修炼,然后到北京、西安等地领略中国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了解中国历史人文故事。
因工作原因,施瓦伊格计划明年前往中国。她表示,中国文化是如此美丽,她也非常喜爱中国饮食。希望届时能够在中国多待一些时间,丰富不同体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