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浏览次数:674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7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7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展望未来,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关键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项原则。在此基础上,中方愿同美方探讨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将造福世界。希望你和美国有识之士继续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确轨道发挥建设性作用。
基辛格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选择在我首次访华会见中方领导人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见我。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王毅参加会见。(完)
(年中经济观察)多重挑战叠加,中国外贸能否突围?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规模仍在扩大,但5月同比增速已降至0.5%,6月甚至较去年同期缩水。虽面临多重挑战,下半年中国外贸仍有望稳中有升。
对眼下中国外贸所处的形势,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的判断是“极为严峻”。
一方面,全球经贸复苏步履蹒跚。生产、消费、投资三大需求都处于低迷状态,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也仍然处在高位,商品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外需整体不景气,中国外贸难以独善其身。
据世贸组织(WTO)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可能只有1.7%,不仅低于2022年2.7%的增长率,也低于过去12年来2.6%的平均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搞“脱钩断链”,订单和产能被迫向外转移,正常贸易往来受阻。据中方统计,上半年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8.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达12%,这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少有。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称,这一问题叠加疫情带来的国际分工调整,会对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带来一定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考虑到多项有利条件,对下半年中国进出口仍可抱有信心。
信心来自外贸“稳定器”不断扩容。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已达54万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同比增加8.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6.8个百分点,规模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2.7%。
民企向来以嗅觉敏锐、反应迅速著称,且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被视为外贸“稳定器”。民企日趋活跃,表明中国外贸活力和韧性正在提升,这是稳外贸的一大底气。
信心来自外贸“朋友圈”日益扩大。长期以来,美欧日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如今,中国贸易伙伴越发多元。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比分别增长7%和10.5%。
在大国博弈升温背景下,国际市场多元化有助于分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使中国贸易增长少些波动。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东盟是今后中国最有增长空间的市场,需将东盟市场作为重要抓手,强化与东盟产业链的协同互补。
信心亦来自积极信号已开始显现。李兴乾透露,对重点外贸行业和企业的跟踪调研显示已有一些积极变化,如跨境往来进一步畅通,国际航班数量也稳步恢复;新签订单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在回升;电子信息这些压力较大的行业,中间品进口在上扬,“这意味着下半年可能会迎来转机”。
也有学者提醒,在抱有信心的同时,还需对中国外贸前景多些平常心。
过去三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在疫情期间取得远超以往的高增长,背后有防疫物资、“宅经济”商品热卖等诸多一次性因素,并非常态。如以过去的高增速判断现在的外贸状态,难免失之偏颇。
从全球来看,数据显示疫情三年全球贸易的年均增速为9.7%,明显高于疫情前2010—2019年2.4%的年均增速。李兴乾认为,疫情期间如此高增长是阶段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在全球贸易整体从“高热”回归常态背景下,中国外贸规模保持稳定已难能可贵。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认为,今年中国进出口以美元计预计有望增长2%,“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完) 【编辑:刘欢】